字體:    護眼關燈

第69章 巖溶地貌 (第1頁)

等過幾日老祖宗們將三峽工程研究明白,鄭蕁也終于能帶著老祖宗去千戶苗寨逛逛了

只是吧,沒她想象中苗族聚集地的味兒了,算了,人苗族同胞又不是NPC,湊合過吧

(我這兩天還真就在貴州玩,卡文也是這個原因,畢竟濾鏡破滅了,怎么說呢,@貴州文旅,你們給大學生免票這事確實是吸引到我了,但是emmmm,吐槽我都不知道從何說起,當然貴州人民還是很熱情友善哈,我也沒感覺有什么宰客和強買強賣的行為,純粹是感覺玩的不得勁~)

再看完黃果樹瀑布后,鄭蕁就開始思考下一站去哪里了,沒辦法,她實在是扒拉不出來貴州有哪里好玩了

這時候朱標倒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看這云貴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也是一大特色,小蕁你不帶我們去看看嗎?”

鄭蕁一愣,巖溶地貌!!!

這可是當年地理這門學科的重要考點之一呢!她怎么把這個忘記了!!

“走吧,老祖宗,我們去看看,唔,順便說一句哈,喀斯特地貌是外國人的說法,中國稱之為巖溶地貌

我們中國才是世界上對巖溶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書《山海經》對溶洞、伏流、石山等現象已有提出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對巖溶現象也已有較多記載

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對巖溶地貌的研究比歐洲早250余年,其對巖溶地貌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洞穴的特征、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

在廣西、貴州、云南,徐宏祖他探查過的洞穴有270多個,且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并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巖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鐘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后逐漸凝聚而成等

而國外直到19世紀末,南斯拉夫學者茨維奇才借用亞德里亞海北部沿岸喀斯特高原的名稱來形容石灰巖的地貌、水文現象…

嗯,先不糾結巖溶地貌名稱的問題了哈,這個說多了估計又得敏感一下咯~

咳咳,不只是云貴高原,中國的廣大地區都廣泛分布著這種巖溶地貌哦,例如東部地區,自南而北依次分布有為熱帶巖溶、亞熱帶巖溶和溫帶巖溶地貌,中國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響,分布有旱地區巖溶地貌和寒凍高原巖溶地貌,典型的,去年我國科學家就在新疆阿爾金山發現逾2500平方公里巖溶地貌呢!

我國的科學家對這種巖溶地貌的研究也已廣泛應用于實際,例如1994年底,中國國家天文臺牽頭國內20所院校,最終選址在具備穩定地質條件、大口徑天坑和缺乏無線電干擾的位于貴州的大型落水洞大窩凼建立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射電望遠鏡,該望遠鏡最終于2016年9月25日在貴州省平塘縣落成使用,這也就是“中國天眼”的由來!”

不等鄭蕁說完,老祖宗們已經開始熟練薅008的羊毛了,這都是后世總結的經驗啊!那什么不聽后人言,吃虧在眼前呢,他們來現代可不是真就陪著鄭蕁玩的,這他們身后少說也有數百萬數千萬子民嗷嗷待哺的!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