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云的“家庭作坊”漸漸在村里打響了名氣,尤其是他和王秀蘭做的背心和農忙穿的粗布衣,結實耐穿,價格也公道,很快成了村民們的搶手貨。
然而,郝云卻并不滿足于此,他心里很清楚,如果只是做小規模的家庭手工業,能賺的錢始終有限。
他開始思考更長遠的發展方向,希望能把生意做得更大、更持久。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郝云發現,集市里賣的衣服普遍缺乏花樣,顏色也是千篇一律的灰、藍、黑幾種,幾乎沒有特別出眾的款式。
他知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裝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保暖和耐穿上,而是漸漸開始追求美觀和舒適。
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更渴望穿著時尚,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和品位。
郝云意識到,如果能夠提前進入這個市場,自己就能領先一步,占據更多的商機。
他當即決定,再進一批布料,專門設計一批年輕人喜歡的款式。
不過,要擴大產量,僅靠自己和妻子的勞動力顯然不夠。
郝云經過深思熟慮,準備招募幾名村里的婦女來幫忙制作衣服,一方面可以分擔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加快出貨速度。
他知道,村里的很多婦女都在家里干零活,如果給她們提供一個穩定的工作機會,大家肯定愿意加入。
于是,郝云特地到村里幾個關系較好的鄰居家走了一趟,和他們講了自己的打算。
果不其然,消息一出,幾個平日里在家沒事干的婦女紛紛表示愿意來幫忙。
郝云不僅給她們安排了固定的縫紉任務,還定下了公平的計件工資,多勞多得,讓大家都干得十分賣力。
隨著人手增加,郝云的作坊慢慢有了規模。
新的款式很快推出,他還別出心裁地在衣服上加了一些簡單的裝飾,比如繡上精美的小花,或者縫上一條對比鮮明的邊邊角角,這種稍有改良的新式衣服在集市上一經推出,立刻引起了不小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