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場戰斗,為了解析入侵者的科技,在入侵者的飛行器登陸地面后,一些國家在戰斗中會盡量保證飛行器與載具的完整。
以我國為例,由于準備充分,以大量微型導彈精準覆蓋,在個位數的傷亡下,悉數殲滅地外入侵生物,并相對完整地保留了敵人的物品。
可是,后續部隊對這些物品的分解遇到了極大阻礙。
更多戰士的犧牲,不是在戰斗中,而是在戰斗之后。
推測這應該是在飛行器建造之初就設定好的。
為了防止被拆卸解析,會在以某種形式觸發baozha。
也許是指揮官在陣亡前啟動倒計時自爆程序;或許是內置的智能裝置,判斷不同種類的人進入飛船后啟動自爆程序;或許是其他。
但在那時,這些還是在場戰士的判斷。
不同地區的戰士開始對飛行器進行控制變量測試。
有戰士嘗試使用激光進行遠距離切割,但遠距離激光切割的收效甚微,而切割至一半時,飛行器自爆,便放棄了近距離切割的想法。
若不然,有些戰士還想開著飛機從上方進行切割。
有戰士判斷大型載具內部有生物識別,在戰場周圍搜尋死老鼠、死魚等其他死亡生物,還將蟑螂等其他昆蟲收集。
用發射裝置將大量死亡生物投擲到載具內,并未觸發baozha。
在死物沒有效果后,有的戰士們忍痛,使用軍犬對區域進行探索。
忍不下心來的,就向安全區的老鄉購置豬牛羊等動物。
可除了軍犬,其他動物怎會那么容易就被指揮。
有幾隊戰士想將豬牛羊趕進去,可豬牛羊就是不往里面鉆,只能冒著風險,近距離將動物往載具里趕,結果還未進入載具,就發生了baozha,這幾隊戰士全部犧牲。
綜合各地反饋的勘察情況證實,無論型號,在飛行器附近停留一定時間、活物進入飛行器中、將飛行器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均能引起自爆程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