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害相較取其輕,所以就只能勉為其難的去讀書了。
而顧家除了原身外,本來還有4個男孩子讀書的,而且都比原主讀的好,估計讀到現(xiàn)在,都能考上秀才了。
但是托原主的福,讀書對農(nóng)家人來說,花錢負擔本來就重,但是原主不但讀書,吃得吃細糧,穿衣得穿細棉布的,顏色還必須是竹青色的,這個顏色很襯原主的膚色,當然價格也是比其他普通顏色貴一些的,畢竟是低調的奢華嗎。
在縣里讀書,原主聽不下去了,就會悄悄的溜達出去,買些好吃的、配飾之類的,給自己好好改善下那被教書先生傷害的大腦。
結果本來就不富裕的老顧家,那真就是除了原主外,其他人都吃糠咽菜,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這樣別說供西個讀書人了,一個都費勁了。
于是,老顧家就召開了家庭會議,商量讀書的問題,結果其他4個堂兄弟就輟學了。。。
為什么家庭會議會定下這樣的決定呢?
都是原主老媽的功勞,那吵架功力,可是從小練到大的,罵遍十里八村,就沒輸過。
幾個妯娌都不是對手,紛紛敗下陣來。
原主老媽王招弟,分別從外表,衣著,神態(tài),身高,氣質等除了學習的方面,闡述了好大兒顧修遠更適合讀書的問題。
并承諾,自己的其他孩子以后不會去讀書,就定下來老顧家的讀書種子選手是顧修遠。
幾個妯娌氣的眼睛紅腫,也是沒有辦法,就這樣,一首過到了顧修遠15歲。
原身顧修遠看到老爸打的獵物全家人吃,心里不平衡,就串嗦著老媽王招弟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