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G29君主制國家短篇小說 第491章 (第1頁)

為了國王最堅實的后盾和最寶貴的財富。

威廉·亞歷山大國王提出的借鑒清朝洋務運動來重新工業化的想法,無疑是一個大膽而富有遠見的決策。

在他的領導下,歐洲版的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旨在通過引進和學習東方的技術與知識,推動歐洲的工業化進程,實現國家的自強與發展。

鹿特丹軍工廠的建立,標志著歐洲在軍事工業方面的重大突破。

這座工廠仿照了清朝的安慶內軍械所,不僅生產出了先進的武器裝備,還為歐洲的國防事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隨后,機械局、化工廠、鐵廠等一系列工廠的相繼建立,更是為歐洲的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育領域,歐洲也仿照清朝設立了同文館,旨在培養能夠掌握中文和了解中國文化的歐洲人才。

同文館的老師在課堂上使用中文教學,使得學生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

畢業后,許多歐洲留學生被派往中國留學,以進一步學習和交流。

盡管有很多歐洲人對中國持有抵觸情緒,導致前往中國留學的人數并不多,但還是有一批像Michael這樣的有志青年勇敢地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旅程,臨別前他對父母說“此去中國,深知歐洲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

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漢人之科學。

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進入大連海軍學院學習的Michael,無疑是這批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他在這里不僅學到了先進的海軍知識和技術,還深刻體會到了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通過與中國師生的交流和互動,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也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威廉·亞歷山大國王的歐洲版洋務運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歐洲人的抵觸和質疑,但它無疑為歐洲的工業化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