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悠悠,鐘曉航在孤兒院的時光仿佛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記錄著他從孩童到少年的成長軌跡。
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對中醫的癡迷非但沒有絲毫減退,反而像一顆被精心培育的種子,在心底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特別是在針灸這一領域,他投入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自學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他從未言棄。
在孤兒院那間簡陋的圖書館里,鐘曉航幾乎翻遍了所有與中醫相關的書籍。
《針灸甲乙經》成了他的枕邊書,每當夜深人靜,他都會借著微弱的燈光,一字一句地研讀,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引領他走進了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醫學世界。
而《黃帝內經》和《溫病條辨》則如同他的左膀右臂,為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然而,理論的積累只是自學針灸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踐。
鐘曉航深知,針灸是一門極其精細的藝術,每一個穴位的定位、每一次針法的運用,都關乎著患者的健康與安危。
在沒有專業師承的情況下,他只能依靠自己,一步步摸索前行。
為了更準確地定位穴位,鐘曉航開始在自己身上進行實踐。
他按照書中的描述,用指尖輕輕按壓、感受,每一次的嘗試都伴隨著微微的疼痛和不確定的恐懼。
但他沒有退縮,而是將這份疼痛視為成長的磨礪,將每一次的失敗都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他記得《針灸甲乙經》中提到的“循經取穴”,于是他便在自己的手臂、腿部上反復嘗試,尋找那些能夠引發特定感覺的“神奇點”。
孤兒院的資源雖然有限,但鐘曉航卻展現出了驚人的創造力和毅力。
他收集了各種廢棄的針具,經過仔細的清洗、消毒和打磨,作為自己的練習工具。
他還用廢紙板、舊布料等材料,制作出了一個個簡陋但實用的人體穴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