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書中的那個少年人被告知要變賣他一切所有的,這就是條件,并且他知道天堂是值得的,也確信這里的真理,所以應該去如此行,然而他“憂憂愁愁地走了”(太19:22)。
如果他不曉得他離棄的是福樂,他大可不必憂愁,可是他知道救恩的協(xié)議沒有達成,他知道協(xié)議的內容是什么,但仍然留在以前的光景中,選擇繼續(xù)享有他豐厚的家產。
他這就是繼續(xù)待在自己悖逆知識的狀況中。
第二種人,基于相同或類似的原因,他們推遲他們的悔改。
這樣的人,處在持續(xù)的糟糕狀態(tài)之中,他們知道自己必須悔改;他們承諾一會兒就悔改,也下了決心要悔改,可過了不多時候,他們就又喝的更加醉醺醺了;因此,他們宣稱,在他們得以進入恩典狀態(tài)之前,他們必須得完成一種恩典之工(悔改);又因他們無法兌現(xiàn)他們的悔改,就不會更多承諾悔改,但他們又不知道,在沒有這一工作的情況下他們如何可以得救。
與此同時,他們斷定自己己在糟糕的狀態(tài)中如此之久,因此現(xiàn)在應該停下來休息無須繼續(xù)努力了。
當人知道了自己現(xiàn)狀所應得的咒詛,隨后卻說“我雖然行事心里頑梗…卻還是平安”(申29:19),這人的罪極其嚴重,因此神的忿怒“要向他發(fā)作,如煙冒出”(20節(jié)),而且神在那里說祂“必不饒恕他”。
第三種人,是沉淪、破產的宣信者,他們要么在行善實踐和宣信(他們認為這些是救恩的必要條件)上跌倒,要么繼續(xù)假冒為善地傳揚著他們的宣信,這樣他們就只會繼續(xù)處在悖逆知識的惡況中。
他們曾因認識主救主耶穌基督,得以脫離世上的污穢,卻又回頭吃他們吐的;他們中的一些人相當坦率,承認自己墮落的事實,知道自己目前的狀況是非常悲慘,卻仍一如既往的生活。
這樣的人要憐憫,卻是在最危險的狀況中被憐憫。
掃羅背棄信仰,也殘留著些許坦誠,他祈求撒母耳為自己向神禱告,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