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第十西子,早年封漢王,后改封肅王,就藩甘肅張掖。
-軍事與政治:署理陜西行都司甘州五衛軍務,麾下軍隊有五萬多人,僅次于九大塞王中的燕王和寧王,在軍事力量上比較雄厚。
-政治智慧:建文帝施行削藩時,他保持中立,主動向建文帝提出內遷,主動向朝廷交回兵權;朱棣登基后,又主動向朱棣示好。
遼王朱植-基本情況:朱元璋第十五子,出生不久被封為衛王,后改封遼王,就藩廣寧。
-軍事表現:能騎善射,熟悉軍旅之事,在遼東屢建軍功,還被令和寧王朱權一起節制遼東軍馬。
-后期境遇:朱允炆繼位后,因朱植與朱棣封地接近,害怕朱植會成為朱棣的幫手,于是將朱植調回南京。
朱棣攻破南京后,朱植因當初沒有幫助朱棣,被朱棣削弱兵權,并改封駐守荊州。
慶王朱栴-基本情況:朱元璋第十六子,受封慶王,初就藩韋州,建文三年遷藩于寧夏。
-軍事及其他:其藩地位于戰略要地,應具備一定的軍事防御和作戰能力,但具體兵力無詳細記載。
-個人特點:朱栴頗有文采,創作過許多經典之作,沒有參與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斗爭,后來將余生寄情于文學創作。
寧王朱權-基本情況:朱元璋第十七子,13歲被封寧王,就藩大寧。
-軍事力量:手握重兵,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而且有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是實力最強的藩王之一,經常配合其他藩王出塞作戰,屢立戰功。
-靖難之役影響:建文帝繼位后,施行削藩,寧王朱權最終選擇站在朱棣一邊,但朱棣并沒有履行當初“平分天下”的承諾,甚至連一些南方的富庶之地都不同意給他,最終讓朱權就藩南昌。
谷王朱橞-基本情況:朱元璋第十九子,受封谷王,就藩宣府。
-軍事作為:就藩后,構筑長城,戍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