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農民的生活充滿了無盡的悲慘與艱辛。
春種時節,天還未亮,農民們便扛著沉重的鋤頭,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向田間。
土地堅硬如石,他們用盡全身力氣翻耕,雙手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卻不敢有絲毫懈怠。
夏日炎炎,驕陽似火,他們依舊彎腰在田中勞作,汗水如雨般灑落,浸濕了腳下的土地。
蝗災常常不期而至,瞬間將綠油油的莊稼啃食殆盡,農民們只能望天興嘆,欲哭無淚。
秋收本該是喜悅的時刻,但沉重的賦稅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大部分的糧食都被收走,自己和家人只能靠剩下的粗糧勉強度日。
寒冬臘月,本應是在家中圍爐取暖的時候,可農民們卻衣不蔽體,住在西處透風的茅草屋里,瑟瑟發抖。
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冒著風雪外出打短工,換取微薄的收入。
一旦遇上災年,饑荒肆虐,餓殍遍野。
賣兒賣女的場景隨處可見,骨肉分離的哭聲令人心碎。
而權貴們卻依舊過著奢靡的生活,對農民的苦難視而不見。
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古代農民們在困苦中掙扎,期盼著那遙不可及的溫飽與安寧。
燕國建國157年,當今燕王葉凌峰年輕的時候,擁有開太平盛世之心,行歷代燕皇之志,然守成有余,無擴疆之能。
經歷幾次對外擴張的戰爭,勝負各半僅得到一些錢財,土地,不僅損耗大量人力物力,還使得邊境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這讓葉凌峰的心氣漸漸消失殆盡。
他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的雄心壯志是否錯了。
幾年前,在朝堂之中,大臣們也分為兩派,一派主張休養生息,不要再輕易動兵;另一派則認為應繼續積攢力量,洗刷戰敗的恥辱。
葉凌峰聽著朝堂上的爭論,心中煩悶不己。
宣布退朝,之后回宮。
這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