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在中醫理論中,寸口脈(通常指手腕處的橈動脈)的浮沉、大小、位置等特征,都是判斷人體健康狀態和疾病情況的重要依據。
“寸口脈浮而大”,這里的“浮”指的是脈象輕按即得,如浮在水面之上,通常與外感病邪、正氣不足有關;“大”則指的是脈象寬大有力,往往與體內實證、熱證相關。所以,“浮為虛,大為實”,這句話概括了脈象浮與大所可能代表的虛實兩種不同體質或病理狀態。
“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這里的“尺”和“寸”指的是寸口脈的不同部位,尺部靠近手腕,寸部靠近手掌方向。如果脈象在尺部表現出異常(如過于沉澀或有力),可能與下焦(如腎、膀胱等)氣機不暢、水道受阻有關,即“關則不得小便”;而在寸部出現異常(如脈象亢進或上逆),則可能與上焦(如心、肺等)氣機逆亂、胃氣上逆相關,即“格則吐逆”。
這句話通過寸口脈象的細微變化,揭示了人體內不同臟腑、不同病理狀態下的反應,體現了中醫診斷學中“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尤其是切脈診斷的深刻內涵。在實際應用中,醫生還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癥狀、體質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
原文: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趺陽脈”是一個特定的診斷部位,通常指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其脈象可以反映脾胃等臟腑的功能狀態。對于“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這一描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趺陽脈伏而澀”指的是趺陽脈的脈象呈現出伏而澀的特點。其中,“伏”指的是脈象深按始得,甚至按之無有,這通常與陽氣內伏、氣血運行不暢有關;“澀”則是指脈象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這往往與氣血瘀滯、津液不足相關。
“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是對“伏”脈病理意義的進一步闡述。當趺陽脈呈現伏象時,可能意味著脾胃陽氣內伏,氣機不暢,導致胃氣上逆,從而引發嘔吐癥狀;同時,脾胃功能受損,水谷難以運化,出現消化不良、食積等癥狀。
而“澀則食不得入”則是對“澀”脈病理意義的描述。當趺陽脈呈現澀象時,可能意味著脾胃津液不足,氣血瘀滯,導致胃納不佳,食欲不振,甚至出現吞咽困難等癥狀。
“名曰關格”是對上述癥狀的總結性命名。在中醫理論中,“關格”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病癥,通常指氣機升降格拒,上下不通,表現為嘔吐、飲食不下、二便不通等癥狀。趺陽脈伏而澀所引發的吐逆、水谷不化、食不得入等癥狀,正是關格病癥的典型表現。
通過對趺陽脈脈象的細致觀察和解讀,我們可以對脾胃等臟腑的功能狀態進行初步判斷,并據此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當然,在實際應用中,還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癥狀、體質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