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主要怪他,當時只顧著找梅瓶,其他只要是看起來陳舊發黃的就統統當作古董打包。其實很多都是民國后期或解放后燒制的東西,只是年代久了顯得古舊罷了。說到底,還是自己不懂。
第二天,楊一木起了個大早去找方校長請假。
方校長抬眼打量著他生龍活虎的模樣,氣不打一處,差點要吼,“又請假?真當學校是我家開的?”
方師娘沖他使了個眼色,楊一木嬉皮笑臉地過去替方校長續上水,沒等他發作就一溜煙跑了,跨上摩托車直奔毓賢街而去。
史巷呈南北走向,北端連著毓賢街。
這條老街從汶河延伸過來,路面鋪著瀝青混合小碎石渣子,凹凸不平。若是穿著薄底鞋走在上面,時不時就會被翹起的小石子硌得腳心生疼。
走進史巷,入眼盡是青磚黛瓦的傳統建筑,窄窄的院門低調內斂。
楊一木起初看不出什么特別之處,只是這里的地段一等一的好——離學校近在咫尺,比他現住的小院強多了,就連大武城巷那處宅院也比不上。
安州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樞紐,建筑風格自然深受南北建筑風格的影響,既有北方宮廷園林的氣勢,又有江南園林的靈動和精美裝飾。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何園,原名寄嘯山莊,建于清同治元年,由東園、西園、園居院落和片石山房四部分組成,造園手法別具一格。
沿著北巷口往前行約四五十米,一處宅院靜靜佇立在巷子一側,不顯山不露水。
楊老頭上前叩響門環,一位穿著對襟襖子的老頭應聲開門。老人掃了眼楊老頭,又打量了下楊一木,一言不發地轉身回屋。
宅門是傳統的撒帶門,門墻下的青石基座浮雕著香爐、喜鵲登梅等吉祥圖案,處處透著古雅。
“別見怪,他就這脾氣。”楊老頭低聲對楊一木解釋,指了指太陽穴,“這兒受過刺激,一直這樣。”
步入院內,真的是一片寧靜的天地。
精巧的建筑布局,錯落有致的假山,蜿蜒的水系,通幽的小徑,郁郁蔥蔥的花木,處處彰顯著造園者的匠心。
走到盡頭,一扇六角門映入眼簾,門楣磚額上喬廬兩個篆字端莊典雅,自成風骨。
楊一木頓時對這院子一見傾心,心里自然說不出的喜歡。
在堂屋坐了下來,楊老頭開門見山,“老喬,咱直說了吧。你這宅子要是想出手,不如賣給我侄子,他也姓楊?”
說著朝楊一木使了個眼色。
楊一木會意起身,“喬伯,常聽我伯伯提起你,說你年輕時是個人物。”
喬老頭低著頭,沒搭話茬,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這宅子住了一輩子,要說沒感情是假的。但這次出國定居,自己這把老骨頭怕是再也回不來了,還不如賣出去換兩錢貼補侄子一家。
楊一木也不著急,慢條斯理地散圈煙,坐下就不動了。這時候表現得越急切,對方坐地起價是免不了的,買賣房產這種事,講究的就是個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