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第13章 瀾臺秘設,文武起局 (第1頁)

涼州既定,八郡歸心。呂布雖掌西鎮之重,卻知皇權仍在,王允監國,舊朝綱猶存。

故此夜,于金城之南,一座無名書院之中,幾盞青燈微燃,檀香裊裊,堂前設屏,門外重兵,不許片言入耳。

陳宮、許汜、高順、張遼、農政主甄封、工匠統李適皆在列,皆是布政骨干中樞。

呂布負手而立,面朝北墻,良久不語。忽轉身肅聲道:“今日所議,不錄于朝,不聞于外,唯你我七人,共守此密。”

陳宮拱手:“主公,此番所謀,欲為何局?”

呂布展開一卷素帛,正中書一字:瀾。

“瀾者,動也。濤起于江河,志起于心魄。”

“此瀾臺,非官署,非軍府。乃吾布天下之道,以攬賢、立策、制圖、修律、傳教、振工之所。”

許汜驚疑:“此為……暗中布道?”

呂布點頭:“瀾臺之設,只為我欲立國之基,而不落于人耳目。今日王允仍居監國之位,若我明修社稷,必惹猜疑,惟以此為陰陽兩路,暗蓄于野,明守于公。”

“若朝局不容,瀾臺可隱于山林;若天下將傾,瀾臺可為柱梁。”

眾人聽罷,皆沉默良久。燈下微影之中,呂布指著六副帛卷道:

-

輿政臺,察民聲,通政理,典章律法之中樞;

-

戰略臺,籌兵法,繪戰圖,為軍旅謀源之腦;

-

工典臺,掌匠制,鑄兵甲,鑄器修城之利臂;

-

農務臺,行屯田,修水渠,救饑振荒之根本;

-

軍律臺,定紀綱,明賞罰,安軍肅貪之利劍;

-

學士臺,收童蒙,習簡禮,啟迪蒼生之火種。

陳宮起身三步,長揖道:“如此六典,恰為布之心志。此非一戰一地之局,乃百年之計。”

呂布沉聲:“愿諸君共為瀾臺初典之臣,以筆作矛,以言立鋒。”

張遼率先跪地:“布政既起,戰武亦愿聽命!”

眾人齊道:“愿隨將軍,為瀾道立心!”

呂布舉案焚香,一筆寫下“瀾臺六典設位令”,命文士三人將草案藏入西鎮三地地庫,另抄副本藏于將營、金城書樓密閣之內。

此夜無月,唯書案上燭火通明。檐下風動,燈影如燃,仿若大勢悄然而起。

三日后,金城城西,一座名為“文問樓”的書院悄然開閣。

表面為講學之所,實則為瀾臺之隱閣。閣內初設“策試堂”、“云臺榜”、“隱策局”,首批入閣文士十二人,其一名為魏延,言辭鋒利,策略獨具,陳宮暗記其名。

每日子時,閣中有“青帛傳案”,為瀾臺所設密策傳令系統,由信使夜奔三鎮、五郡、十營,傳遞密令、布置暗策。

而閣下秘庫,陳列竹簡百卷,皆為戰策、農圖、邊防、驛道、文書、屯法之精編。

呂布夜行至閣外,風雪交加,他抬目望天,低聲道:“今日設此,非為私欲,乃為天下之心火不滅。”

他命封此閣為——瀾臺。

自此之后,凡朝議不便者入瀾臺議策,凡國政需密者由瀾臺施行。

瀾臺不設印,不署官,然則凡其所發,皆由飛虎執令,瀾臺之言,如軍中軍令。

文士以之為夢寐之地,武將以之為圖謀根本,名士流儒皆心向往焉。

瀾臺六典,悄然成形。只待風起,便可翻濤。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