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第26章 吳中異動,暗潮翻江 (第1頁)

建業府內,風波未息。

江左論鋒之后,瀾策雖未被正式采納,然“民本三綱”“策問六議”之言,早已在江南士林如風入林,勢不可止。

孫策雖口令禁談,實則知其不可遏止,故僅做表面之制。而瀾策使團雖離,但江東已現“異動”之相。

吳郡城西,書肆之內。

十數學徒暗聚,低聲朗誦瀾綱《問道于民》。紙頁泛黃,筆墨尚新,皆為私錄。

一少年低聲道:“諸葛孔明言,‘政以人立,非以位尊’,此語何意?”

一老儒坐于后堂,緩緩推門而入:“此語正是反宗法而立公義。你若入仕江東,可敢言之?”

眾皆不語,氣氛凝重。

老儒道:“我昔年從虞仲翔游學,觀天下之變,從未見一策如瀾者,鋒起于文,震于心。”

會稽南山,松林之下,瀾策講社初成。

三十余人,布席林間,執書誦聲。

有白衣少年起而言:“瀾政若行,江東必亂。”

一身著布袍的青年肅然答:“不亂者,不變也。不變者,終腐也。江東如池水,十年平靜,二十年枯竭。”

此語震動諸人,自此“松林學派”之名初顯,成為江東新士人之代表。

孫府中堂。

張昭坐于燈下,書未展,眉如鐵。

周瑜踱步而入,道:“瀾策之風未歇,主公再不定策,恐士人離心。”

張昭冷笑:“是策,非政也。文風能惑眾,但不可治國。”

顧雍自屏風后而出,低聲道:“然民心已動。”

三人相對無語,窗外風起,燈火微晃。

孫策夜召六賢,再議瀾策。

張昭斷然反對:“諸葛言辭鋒利,然其志不馴,瀾政所施,非吾江東可容。”

顧雍卻道:“今若拒策而不解人心,恐民士漸移。”

嚴畯亦言:“策不可行,然思可引,何不設民堂于三郡,試其言而驗其實?”

孫策沉思良久,終道:“可設三講堂于丹陽、吳郡、會稽,以觀其效。”

周瑜問:“主公之意是?”

孫策起身望月,道:“我不納諸葛之道,但可借諸葛之聲。”

“江東之局,不可破,但可變。”

與此同時,江都郊外某夜,百余書生聚于月下竹林,舉火夜講。

少年執卷朗聲曰:“布公云,‘瀾政三綱,其本在人。’”

眾人齊聲應道:“其本在人!”

講至酣處,忽有一老者自側林步出,笑道:“諸君志誠,然聲若傳至軍府耳中,恐有禍也。”

少年肅然抱拳:“學為明理,死亦無怨。”

老者嘆曰:“敢言此者,江東未亡。”

此人,正是瀾臺南策案密使——伏策。

三日后,孫策召諸葛于江都相別。

“你走吧。”孫策語簡意賅,“江東無汝處,但若他日天下一統,我愿聽你講一堂策。”

諸葛拱手:“此一別,江東如江水,亮終不忘。”

孫策忽道:“你走之日,江中已有風起。”

諸葛:“瀾不平者,必起波瀾。”

江都港口,瀾臺使團離岸,船帆如云。

江風獵獵,諸葛亮于船頭立望,目光所及,是月下千燈如晝,萬書如炬,未入江東,已種江東。

月下濤聲陣陣,仿佛江水亦低語而問:

“何為政?誰為王?”

諸葛輕輕道:“瀾臺不立王,只問何為人。”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