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hù)眼關(guān)燈

第49章 天子震怒,諫言如潮 (第2頁)

許都,皇宮。

黃袍靜臥玉階,金殿風(fēng)卷珠簾。

一紙急奏由洛水傳來,欽差馬不解鞍便直奔天子前殿,陳述大略:東郡四戰(zhàn)皆潰,布軍不敗,民心所向,諸侯退避三舍。

“什么?張邈退了?魏續(xù)也敗了?”天子震驚起身。

張讓在側(cè),面色煞白,暗道不妙。

而鐘繇捧書拜奏:“陛下,今日之布,非昔日之布。其策為民,其兵護(hù)義,民愿附之,此乃天下之理也。”

“那朕的詔呢?朕是天子,誰敢違命!”

鐘繇垂首不語,卻見左丞杜畿出列,朗聲而諫:“陛下所詔,違民心則不立。布之策,行于郡邑,百姓無饑、寇賊退散,諸侯雖怒,而百姓安之。”

一語甫出,滿殿嘩然。

“放肆!”張讓怒叱,“布為逆命,怎得稱善!”

殿中左右尚書數(shù)人低聲附議,然中書舍人卻冷笑:“若言布逆,為何百姓不逃?為何降卒不叛?”

更有戶曹柳尚高聲言道:“臣弟歸自濮陽,見民自修田壟、童子習(xí)武墻頭,市井未亂,東郡反成模范。”

正爭論之際,又有一封密奏呈上,由冀州太守田豫所書:

“布將軍雖戰(zhàn)東郡,實(shí)安四境;其政既立,盜賊自平。若棄之,則失民望,若納之,可御強(qiáng)敵。”

天子沉吟,片刻后問:“都說朕之詔不合人心,那布欲何為?”

中書郎蔡邕緩步而出,躬身叩首:“陛下,可召布之使,親問其志。”

張讓怒而摔笏:“萬不可!布若至許都,萬民皆迎,陛下威何在?”

此言一出,右仆射盧毓亦冷笑:“若陛下之威,懼一布將,則威非威,權(quán)非權(quán)。”

朝堂上,文臣武將分列兩方,議論之聲此起彼伏。

有御史密奏言:“東郡今不懲,來日恐成列國之一。”

更有尚書郎陰嶷斥責(zé)張讓:“所懼者非布,而是民!布起于民心,滅之即滅百姓之念!”

與此同時(shí),瀾臺(tái)密使李墨已潛入洛陽。

他化名“趙明”,混入太學(xué)與民市之間,日日傳講“瀾策九問”,引來文士百余。

“民為何食粟不安?策若成,庶人可守其業(yè)、得其志。”

“若以王命殺布,則王命為誰?”

短短七日,“瀾議之聲”已傳遍太學(xué)、集市、酒肆,甚至宮中婢仆皆知“布非逆”。

李墨更在司隸府門前貼下一聯(lián):

上聯(lián):布行瀾策護(hù)民道;下聯(lián):誰執(zhí)天詔斬公心?

一時(shí)士子爭吵,洛陽官吏面色大變。

三日后,朝中再議。

張讓怒斥瀾言惑眾,要求立即重新發(fā)兵伐東郡。

卻不料,天子罕見地面色沉冷,道:“朕要親筆寫一詔,令布遣使入都。”

張讓跪而長呼:“陛下不可啊!”

天子不再理會(huì),只取筆濡墨,疾書六字:

“布將軍入都問道。”

并命中使攜印,自洛陽啟程,三日內(nèi)不得有誤。

消息傳出,滿朝震動(dòng),天下齊聞。

而在東郡,呂布站于瀾臺(tái)堂前,接過這封由天子親筆所書的詔書。

他望著那句“問道”之言,靜立不語。

諸葛亮低聲道:“天下棋局,于此再開。”

陳宮亦笑:“天問之下,人道正起。”

呂布緩緩開口:“既然天子問我,我便進(jìn)京,與他共議——天下歸心之策。”

『點(diǎn)此報(bào)錯(cuò)』『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