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收豬的關家大房和二房因為來得遲,并未聽到前面的爭執,站在眾人后方探頭探腦,不知自家又發生了什么?
關里正不明白蘇諾曦想做什么,后退一步,讓出主場。
眾人只見蘇諾曦雙手抱著一大把筷子走到桌邊,將筷子往桌上一插。
所有筷子如同一把散沙,亂七八糟散落得滿桌都是。
蘇諾曦清脆悅耳,如空靈鼓的聲音道:“鄉親們都看見了吧,這把筷子在桌上無法立足,剛插上就倒了一片。”
有人發出不屑的表情:
“這么細的筷子,怎么可能立起來,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有什么可說的?”
“可不......”
蘇諾曦并未理會,繼續道:“這些筷子如同現在的你們,只知道在窩里橫,自家人算計自家人,你們算計到了什么?
遇難時,沒有親戚朋友的相互助力,貧困時,鄰里之間相互遠離,大家想想,你們還剩下什么?”
村民開始反思他們曾經的經歷,蘇諾曦拾起所有散亂的筷子,弄整齊后用頭繩將其全部捆綁起來。
同樣的力度插在桌上,一捆筷子穩穩立住,眾村民心里如同被鼓槌敲擊,皆是一個激靈。
蘇諾曦指著筷子道:“看到了嗎?只要抱成團,筷子也能立于不敗之地。
關家村是一個集體大家庭,眾位相親都是大家庭里的一員。
我們應該做的,是團結在里正爺爺周圍,急村里之所急,憂村里之所憂。
偶爾不計得失地付出后,你們會發現,其實,得到的會比失去的更多。”
“好,說得好。”
不知是誰,激動得大聲歡呼,眾村民一陣熱血沸騰,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我們怎么沒有想到這些,大家確實應該互幫互助。”
“菊花,你昨日來我家借鹽,是我小氣了,這就回家給你拿,你別往心里去。”
“哪里,是我說話不中聽,嬸子別在意才好,您家壯勞力少,待會兒就讓我當家的給你家挑水,順帶送一些柴禾過去。”
一時間,村民之間其樂融融,關里正感動得熱淚盈眶。
當然,也有部分村民不以為意,對蘇諾曦的話嗤之以鼻,幫助別人,實惠都讓外人占去了,自家能得什么?
蘇諾曦趁熱打鐵道:“我爺爺奶奶說了,村民們應該抱成團互幫互助。
他們知道眾人吃鹽困難,向知府公子求了一個恩典。
從今兒起,只要是關家村的,編織二十個巴掌大的小籃子、小木盒或小簸箕等。
可以來我們家換一小包鹽,先到先得,換完為止。
當然,必須保證物品的質量,不能有毛刺,不能太過粗糙。”
說完,蘇諾曦從身上摸出一個,裝有一兩左右食鹽的小紙包,在眾人面前展開。
“哇......”
“天哪......”
“好細膩的食鹽!”
“我長這么大還沒吃過這么好的鹽。”
“這么一小包,得多少銀錢?太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