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黑匣子與清潔工
午夜時分的寰宇航空事故調查中心地下三層,冷得像停尸房。慘白的LED燈管發出低沉的嗡鳴,照亮走廊兩側厚重的防爆門,門上冰冷的數字編號如同墓志銘。空氣里彌漫著消毒水、臭氧和一種揮之不去的、金屬與絕緣材料燒焦后的混合氣味——這是空難現場特有的死亡氣息,頑固地滲入每一寸墻壁。
顧飛靠在B07調查室的金屬門框上,肩章上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銀色鷹徽在冷光下泛著幽芒。他手里捏著半杯早已冷透的咖啡,指關節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深陷的眼窩下是濃重的青黑,下巴上冒出的胡茬透著疲憊,但那雙鷹隼般的眼睛卻銳利如刀,死死盯著調查室內巨大的工作臺。
工作臺上,一個橙紅色、表面布滿撞擊凹痕和煙熏火燎痕跡的方形金屬盒被固定在特制支架上。這就是CZ-4517航班的黑匣子——飛行數據記錄器(FDR)。它的孿生兄弟,駕駛艙話音記錄器(CVR),還埋在幾百公里外的沼澤殘骸深處,尚未打撈出水。
幾個穿著防靜電服的技術員圍在FDR旁,小心翼翼地用精密儀器連接接口,試圖提取數據。氣氛凝重得能擰出水。三天前,CZ-4517在萬米高空突遭晴空湍流,姿態失控,最終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撞入南部邊境的莽莽雨林。機上189人,無人生還。初步殘骸分析指向極端天氣和可能的機械故障,但顧飛多年的經驗和一種近乎本能的直覺告訴他:這潭水,深不見底。
頭兒,接口腐蝕嚴重,常規讀取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