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的時候林若溪最佩服的就是外科導師,那位被稱之為醫仙的小老頭絕對有雙世界上最神奇的手。普通的闌尾炎切除開放手術,一般主刀醫生至少也要在患者的腹部切開一道三至六厘米的切口,縫合四五針,技術好一點的兩針也能搞定,差一點的大概要七八針。然而,小老頭不管給大人、小孩還是老人做闌尾炎切除開放手術,那刀口切得要多小就有多小,簡直可以和腹腔鏡手術相媲美。而縫合的時候小老頭全是一針,皮外、皮內縫合對他來說根本沒有差別。
既然一個月都要被鎖在這里學刺繡,何不將繡布看做人體,將繡線當成羊腸線,好好練習一下縫合手法呢?倘若能利用這一個月的時間熟練掌握減少手術切面和針數的方法,那她豈不是能在軒轅王朝發動起一場微創手術大革新?
哈哈賺到了賺到了,這么好的修煉場所,這么多免費練習道具,嗬喲!老鼠掉進面缸里了,林若溪說干就干。
還別說,思路調整過來,繡布、繡線、繡針、剪刀等立刻變得親切又可愛,沒幾分鐘,亂糟糟的繡線就被林若溪全部整理好,所需工具全都規規整整放置在左側的托盤里,如同擺放手術器械般嚴謹精密
于是第二天,管教嬤嬤看見林若溪用小剪刀在好端端的繡布上剪開了無數個小口子,然后表情嚴肅地一個個再縫起來。管教嬤嬤雖不知林若溪在做甚,但見繡桌上井井有條一絲不茍,而林若溪縫合后的細密針腳又整齊又均勻,不知道比她先前繡出來的花草樹木漂亮多少倍,頓感欣慰。
第三天、第四天依舊如此,管教嬤嬤完全放下心來,再也不盯著林若溪了
十五日后,待管教嬤嬤又一次站在林若溪身后悄悄觀察她的刺繡時不由呆掉了。
出現在繡架上的不是一匹繡布,而是個立體的層層疊疊的東西,管教嬤嬤實在看不出來它是什么,但那一層一層密密匝匝的結構,里里外外細小入微毫不放過,每塊小布片的接合處都使用了不同顏色的繡線,乍一眼看去,五顏六色花里胡哨一團糟,實在慘不忍睹。
心頭微惱,管教嬤嬤已伸手去拍林若溪的肩膀。
然而手指尚未觸碰到林若溪,突然被人擋住。管教嬤嬤回頭,待看清楚身后來人霎時驚呆。半響,她才行了禮悄然退下
林若溪哪里知道自己差點被管教嬤嬤訓斥,更不知身后還有其他圍觀者,她縫得既小心又專注,整張臉都快要趴在繡架上了。
她這種姿勢和其他貴女刺繡的優雅姿勢相比,基本上就是粗魯。可是那細小的繡針在她手上仿佛具有靈魂,每次下針都像是用游標卡尺測量過,準確到分毫不差,吸引得人移不開眼睛。
最重要的是她的動作很輕柔,就好像手下的繡布是個活物,會疼。
這樣輕柔的落針,準確到精密的針腳,以及林若溪板得堪稱嚴肅的表情和額頭上被汗水打濕貼在腦門上的碎發,形成了一副既奇怪又令人哭笑不得的畫卷,仿佛她不是在刺繡,而是在給活人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