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進出不斷,不過十幾日的功夫,青州又恢復(fù)了以往的熱鬧。
商人們迎來送往,漁民們?nèi)耘f打漁度日,小販們照樣天不亮便要起。
可要說有什么不同,那也著實不少。
一些大戶人家悄無聲息的消失了,或是被兵丁們帶走,或是變賣家財出城投奔親戚,遺留的屋子都變成了“學(xué)校”。
城邊上孤寡老人住的木屋,兵丁們還管修繕,運來磚瓦木料,好修的幾日就能收房,難修的也不過等個月余。
城中的孤兒被新官府帶走,全在一處吃飯睡覺。
底層百姓看不見大戶人家的“磨難”,只能看見和自己一樣的人得了哪些好處,沒打仗,沒征丁,不必納糧,不用送女兒去給兵爺糟蹋,本來已是千好萬好。
可這些兵還幫他們修屋子,抬重物,挖溝渠。
甚至買他們的東西還給錢!好聲好氣地給錢哩!
“賣苦力的如今命好了!”小販們聚在一處,“官府牽頭,以前一天掙幾個銅板?如今一日掙得嚼頭都快比咱們還多了!”
“嚇!不是快比咱多,早比咱多了!”
“一天到晚沒閑的時候,我看那群大老爺掏錢的時候都想哭了。”
“怪不得說越富越摳?大老爺們掙那么多,以前給官爺?shù)男⒕匆膊簧伲梢坏┙o咱窮苦人多拿幾個子,就跟死了親爹似的。”
“就該如此!以前那些牽頭的就是自己肥肉,肉渣都不給賣苦力的留!倘若就和如今似的,扭成一股繩,能任大老爺們將價壓得那樣低?”
“你話說的好聽,你以前要是牽頭的,幫著壓價你一月白得二兩,你干不干?”
小販們互看一眼,雖說自認不是黑心賊,可倘若啥都不做就白得二兩——
好像、仿佛、可能良心也不是那么重要。
常人難以守住良心,這事還真是非要官府牽頭不可。
“娘!”用紅頭繩系著兩小辮的丫頭挎著布包,遠遠地朝小販聚集的地方跑來,她家境不好,衣裳幾乎是補丁湊得,沒一塊完整的布料,但跑起來像只小鹿。
婦人忙站直了朝丫頭跑來的方向走了兩步。
“咋沒回家?”婦人氣道,“叫你少往這邊來!”
“這邊人多,拐子最愛你這樣的小丫頭!”
丫頭抱住婦人的腰:“爹爹打漁去了,家里沒人,女大人來家了,說過上幾日讓我去讀書。”
旁邊的小販們湊上來:“呀,這是真要開那個學(xué)校?”
“這詞真繞口,還不如叫私塾呢。”
“私塾是私的,這是官府辦的,該叫公塾。”
“妹伢,女大人說沒說束脩給多少?”
丫頭:“女大人說不要束脩,只書本要錢。”
“那得多少啊?聽說一本書值一兩金呢!”
“這誰給的起?”
丫頭又說:“女大人說一本書要兩塊,還能兩個合買一本。”
雖說還有許多人用著銅錢,但小販們常和兵丁打交道,兵丁手里的銅錢有數(shù),收新錢的時候也多,他們更知道新錢的兩塊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