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guān)燈

第490章 (第1頁)

陳秋菊:“你好手好腳的,做事又麻利,怎會不要你?”

大媳婦笑了,她一項是麻利的——她運氣不好,親娘死得早,后娘生了個弟弟,親爹本就看不上她,有了兒子就更看不上她了,自幼她就是家里的一把抓,要干家務(wù),做飯,帶弟弟,伺候后娘和爹。

等到了能成婚的年紀,親爹又想靠她給弟弟起個屋。

親爹獅子大開口,同村的男丁沒錢,倒是陳秋菊,被媒人一說,親自跑了一趟,幾乎是當場拍板。

那時候大媳婦的日子已經(jīng)很難過了,她分不到田地,無論她多能干活,都要看親爹后娘的臉色吃飯,弟弟也被寵壞了,一生氣便拿東西砸她,有時甚至還要打她,她還不能還手,還了手親爹就會揍她。

陳秋菊的到來是大媳婦當時唯一的救命稻草。

去哪兒都不會待在家里更壞了。

大媳婦成婚后,同丈夫的關(guān)系并不親密,兩人也很少說話,白天丈夫下地,她在家干活,秋收的時候一家子雖然都會下地,但人都累昏頭了,更少說話。

認真說起來,她和婆婆的關(guān)系更緊密些。

陳秋菊不是個壞人,她可能有一些婆婆身上的通病,比如想讓媳婦都聽自己的,又比如牢牢掌控著家中分配食物的權(quán)力,但她對媳婦并不苛刻,媳婦們是能吃飽飯的。

尤其懷孕的時候,陳秋菊還會想盡辦法讓兒子去捉魚,給她們買雞補身子,有些地主家都舍不得這么對媳婦。

陳秋菊沒讀過書,也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但有一套自己的智慧和行為準則,一個家,倘若好處不能所有人分潤,那這家遲早要散。

她對媳婦們攢私房錢也是睜只眼閉只眼。

所以兩個媳婦也都愿意聽她的話。

大媳婦還和陳秋菊很親近,兩人常能湊一起說些私房話。

“幾個娃還是得讀書。”陳秋菊說,“就是考不了吏目,將來也能進大廠子,說不準還能在廠子里當個小官,尤其是女娃娃,咱們把老家的地退了,戶籍也挪到了城里來,將來她們分不了地,不找個好活計,以后日子難過。”

大媳婦:“我也這么想,男娃實在不行,還能去扛包。”

陳秋菊嘆道:“讀書才有出路哩!”

陳秋菊看向巷口:“不曉得老三在軍營里咋樣了,也該把那血書掏出來了。”

當時他們一家下定決心讓老三進軍營告御狀,便也清楚老三一旦進了軍營,自家在村里就沒了立足之地,被排擠還是輕的,就怕被處以私刑。

他們打著看親戚的名號,一家人輕裝上陣,把孩子藏在藤框里,全都跑到了城里來。

這輩子都不可能再回去了。

如今對老家的執(zhí)念只剩下一條——給長子報仇。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