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移風易俗,從來都是在百姓未有意識時悄然發生的。
不過短短幾年功夫,竟然已有許多少年人無法理解外頭的風俗。
“不許女子出門——這有什么道理?”下了學,便有少年人在飯桌上問爹娘,“這么多活,女子不出門,全叫男的干嗎?這怎么干得過來,更何況娘不做工,光靠爹,咱家的日子哪里有如今這樣好?”
“以前可沒這么多活?!迸有χ鴬A菜說,“就是你爹,也時常沒有活做,那時你可常常餓哭。”
少年人自然還記得那時候的事,餓肚子的感覺到死那天都不會忘,他只是過慣了如今的日子,實在不明白當年為何會過得那樣苦。
“可爹還是爹,娘還是娘,難道我小時候娘身子弱?爹沒如今的手藝?”
夫妻倆一起笑了:“那是如今廠子多,有手有腳就有活干,以前別說廠子,就是掃大街——這都是各家自掃門前雪,哪里有專人干,還給你發錢?”
少年人痛罵:“這是浪費人力!”
男子看孩子鉆牛角尖,忍著繼續笑的念頭說:“手藝是有的,你娘也勤快,可大家都沒錢,誰肯花錢買桌椅板凳?不都是自己上山砍樹,能自己做的便都自己做了,他們不買,你爹我怎么掙錢?”
“你娘就是勤快的能一天織十匹布,咱家沒錢,怎么買線?沒線哪來的布?就是漿洗衣服——各家婦人都做得的活,誰家肯花錢叫別人洗?”
少年人:“那、那還能賣小菜,做些饅頭出去,不也能掙錢?”
夫妻倆實在憋不住了,一齊發出了快活的笑聲:“那時小工哪個肯花這個錢?自家做的干餅啃兩口也就是了,還花錢?是錢多了燒得慌?”
少年人被父母笑得有些惱羞成怒:“照你們說的,大家都不花錢,也都不掙錢,日子怎么過?都餓死了事嗎?”
夫妻倆終于不笑了,兩人眼中都流露出莫名悲戚:“是啊最后不就是餓死了事?沒活干,沒錢掙,沒飯吃沒衣穿,否則戲文里怎么唱賣身葬父?連下葬錢都沒了??!只能自賣自身,給爹娘買了棺材,自個兒也有個能去的地,找個飯碗?!?/p>
平民百姓是不抵觸為奴為婢的,因為他們隨時都能落到做奴婢的境地去。
可當奴婢在他們看來也并非什么抬不起頭的丟臉事。
畢竟人活一世,圖的不就是吃喝二字嗎?
尤其能進皇宮和大戶人家當奴婢,那都算是光宗耀祖了,大戶人家落敗了,從中出來的大家婢,都有人搶著求娶呢——畢竟大家婢有見識,有時甚至識幾個字,能和正兒八經的閨閣小姐處在一塊,人品也是得到認證的。
要是能再年輕些,不過二十歲,那真是一家有女百家求。
至于進皇宮,如今窮地方還在自行閹割男娃,想著送進宮里當太監,要是有造化當皇帝近侍,簡直是一步登天了。
女子忍不住說:“你看戲文里賣身葬父的多是姑娘,她們爹沒了,家里的地就要被族里收走,自個兒又沒到出嫁的年紀,不去當奴婢,留在家里只能等著餓死!誰家肯要一張能吃飯的嘴?要是遇到沒良心的親戚,賣去窯子里,反倒不如當個奴婢,當個粗使丫頭,起碼靠力氣吃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