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吏連忙伸手阻止她,比劃著說:“送。”
“我送你。”女吏比劃得自己都累了,對身后的同事抱怨道,“早知道,我也該多學一點黨項話。”
女吏們笑道:“你學語言可慢得很!”
還是后頭的女吏幫著喊:“她送你的!拿著吧,不要錢!”
喜娘瞪大眼睛,表情惹得排頭女吏忍不住笑:“這姑娘,怎么看著有點傻?”
這還是喜娘第一次從除親戚以外的人身上得到不要錢的東西,也不需要用任何東西交換,村里的族人雖說也會給她家送鮮菜,但她家也是要送回去的,并不存在真正的贈予。
漢人可真是大方,又心善。
喜娘給女吏打湯的時候不僅多打了蘑菇,還把湯打得都要溢出來了。
女吏只能雙手去接,唯恐手一晃,熱湯就要把自己燙著,她抱怨著:“這姑娘可真是個實心眼。”
但她臉上是帶著笑的。
快日落的時候,喜娘拿著掙到的錢,找上了那個會說黨項話的女吏,她從沒跟官人打過交道,但聽阿媽說過,舅舅說這些漢官都是好人,從不鞭打苦力,還會給他們兌鹽水喝,雖說喜娘還是有些恐懼,可這些錢如果不找她們,她其實也用不出去。
從這里到鎮上要三四天的腳程,阿爸如果走了,阿媽一個人干不完地里的活。
而阿爸帶著這么多錢,山路又難走,無論是摔下山崖或是被搶,對這個家庭來說都是滅頂之災。
“要買貨?”女吏正在烤手,她站起來,披上放在石頭上的外套,“買什么?你家現在應該已經不缺鹽糖了吧?買布嗎?其實我們這兒適合賣給你們的東西也不多。”
畢竟農戶不需要玻璃杯這種奢侈品,也不需要酒和香水。
喜娘其實也沒想好,但布料是要的,她家因為只有兩個孩子的緣故,人人都還有衣裳穿,但這僅僅是能穿。
“哦,不如買毛衣。”女吏搓搓手,她走到一輛牛車旁,翻找著麻袋,“買了布,你們還要裁布縫制,天快冷了,又要買棉花納進去,費錢費力,毛衣好,不太冷的時候一件里衣,一件毛衣就能湊活過,冬天把毛衣穿在棉衣里頭也暖和。”
雖說喜娘不知道毛衣是什么,但等女吏從麻袋里拿出一件毛衣,喜娘就移不開視線了。
她甚至大著膽子摸了一把,有些刺手,但比麻布舒服許多,只要有一件里衣,穿在身上絕不會難受。
“要!”喜娘堅定道,“就要毛衣!”
她只要毛衣,別的都不要。
女吏:“不過你這些錢,一件都買不起。”
“不過你舅舅在這兒,你可以賒一件。”
喜娘咽了口唾沫,拿舅舅的關系賒一件毛衣,似乎有點對不起舅舅,畢竟漢官是會走的,明日她就見不著她們了,但舅舅可要一直在她們手下做事。
“我不買了。”喜娘有些心痛,“我多攢點錢,以后再換。”
女吏笑了笑,很寬慰地說:“好姑娘,有遠見,下回我再來的時候,你恐怕已經有大出息了。”
“你們的日子好過,我們的日子也就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