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微微一愣。隨即瞳孔收縮,震驚的霍然抬頭。與此同時。文武大臣心中像是被炸雷轟下,不可思議的望著李世民。能讓一向淡定的房相變色,讓群臣震驚的,有且只有那件事......貞觀十一年的分封!那一次,皇帝在沒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直接下了一道詔書:“朕憑借上天的庇佑、功臣的幫助,削平四海,廓清宇內,爾等功臣,曾經出生入死,功績彪炳......”“朕心中銘記,現正式裂土分封,以為世襲之制......”那一次。包括房玄齡在內。一十四位開國功臣被封為諸侯,名為“世襲刺使”!這就涉及到了,幾乎貫穿整個中原王朝的根本制度——郡縣制和封建制之爭!實際上。貞觀十一年那次分封,只是李世民的眾多試探之一。早在武德九年,年輕的秦王當了皇帝之后,便馬上舉辦了一次奏對。李世民問:“把皇族子弟都封為王爺,對江山永固有好處嗎?”群臣當然反對。第一次試探失敗,不僅沒有新封,太上皇李淵親封的一大票宗室郡王,還被悉數降為縣公。貞觀元年。一次君臣廷議上。李世民又問:“朕想讓子孫長久,社稷永安,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彼時,蕭瑀剛剛被恢復了尚書省左仆射,于是給老板了一個臺階下,表示贊同。李二陛下很滿意,但是沒有行動。當時沒行動。不代表以后沒行動......貞觀五年,李世民忽然下詔,分封十二位皇子為王,再度提出恢復古制。這次臣子們都炸了毛。尚書右丞魏征,禮部侍郎李百藥,兩人打頭陣,百官說的吐沫橫飛,紛紛反對。李世民險些暴走。中書侍郎顏師古,見皇帝的臉色陰沉的可怕,知道如果大臣不讓步,今天的事恐怕難以收場,因此提出了一個比較折中的辦法。“如果要分封的話,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為了朝廷的長治久安,可以分封親王的兒子,要以州縣相隔,互相牽制,讓他們同心協力,扶持皇室。”“同時,為藩國設置的官吏,必須由尚書省選拔錄用,除了中央朝廷的法令外,不允許他們擅自實施刑罰,其他的事兒也都要訂個規矩。”李世民無奈,只能說:“朕再想想吧。”貞觀十一年。李世民再次招呼也不打,直接分封了十四位大臣。世襲罔替......沒有特殊緣故,不得廢黜。為此,還做了小動作,比如,把房玄齡的魏國公改為梁國公,把李靖代國公改為衛國公......全部是以封地名字命名!然而,大家全都不感冒....直接漠視了李世民的詔令,因此這道詔書擱置了兩年之久。現如今。皇帝竟然故事重提。這里面顯然蘊含著極大的政治意義,那便是......用功臣的王位,去遏制天下門閥士族!這就見血封喉了。比如滎陽,直接派個封王過去,鄭氏還怎么活?因此此言一出。朝堂上五姓七望的勢力,全都慌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