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箱子則是滿滿一箱子的書。
這些書是果兒跟家里讀書的四個林一起湊的份子,別出心裁想出來的添妝。
這個時代書的價格可不便宜,哪怕是二手的舊書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買得起的。
這箱子的書大多都是嶄新的,什么類型都有,除了常見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學童的啟蒙書,其他的如四書五經、天文地理、名人著作等等,竟然還挺齊全,這些都是果兒跟四個林從各個地方的書肆費力淘來的。
光這頭兩臺嫁妝,便讓看熱鬧的人都驚得回不過神來,陳家這是娶了一位大家閨秀回去。
鋪子再貴重也有個價值,可是以書做陪嫁卻是很少見,這東西尋常老百姓用不上,但在世人眼里卻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是可以用來傳家的,以后兩個新人有了下一代,說不定這些書能起大作用,而且陳家還有一個在私塾讀書的小叔子,將來也能用得上。
這一箱子書籍抬過去,鄉親們對陳家的新娘子又要高看一眼了。
后面的十臺嫁妝也都塞得滿滿的,從床上用品、衣裳首飾到各種日常用品,還有很多人見都沒見過的精致擺件,一看都是好東西,哪個不在心里暗嘆姚家如今的發達,更羨慕陳家小子好福氣。
陳家迎親的隊伍到了,在濃濃的喜慶跟傷感交織中,皂兒蓋上鮮紅的蓋頭出嫁了。
之后好長時間,鄉親們閑談間最多的就是皂兒的嫁妝,那些一直盯著姚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兼媒婆們,更是心熱得抽空就往姚家幾個妯娌跟前竄,直到村里又有了新的八卦。
姚肆家分家了,四奶奶的小兒子帶著媳婦孫氏跟兩個孩子分出來單過。
姚肆家人口簡單,老兩口膝下就兩個兒子,所以分家也簡單,小兒子一房分出去,老兩口跟著大房過日子。
要知道這個時代是很忌諱父母在就鬧著分家的,孫氏兩口子從家里分出來的時候,除了一些日常用品,幾乎什么都沒分到。
請了村里主事的分得家,沒起多少紛爭就把家給分了,據說四奶奶兩口子對小兒子小兒媳破口大罵,揚言要是執意分家就別想得到家里任何家產。
小兒子小兒媳任四奶奶怎么罵也不回嘴,就兩個字,分家。
兩人在村子東頭一戶人家租了兩間屋子,推了一個板車拉行李,算是把家搬了過來,鄉親們看他們夫妻倆的樣子就知道,這是想離父母越遠越好。
過了幾天,四奶奶的二孫女,槐花的親妹妹棗花,穿著一身粉色嫁衣,坐上一抬粉色布簾的二人小轎,悄無聲息出了門。當時一大早天還沒有大亮,村里看見的人不多,但還是有人看見棗花上轎的時候哭哭啼啼抹著淚,不時回頭喊一聲“娘”。
她的娘則靠在門前的皂莢樹上看著女兒上了轎子,用帕子捂著嘴哭得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