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第250章 (第1頁)

帝都很好,機會多,繁華耀眼。

但他像個螺絲釘,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著并不核心的運營工作,擠著早晚高峰窒息的地鐵,算計著每月的房租和開銷,夢想被現實磨得越來越薄,故鄉的山水和父母的牽掛,則成了越來越遠、只能在深夜回味的一抹惆悵。

但這個新聞,像一道閃電,劈開了他眼前的迷霧。

“區域深加工中心”、“冷鏈全覆蓋”、“數字化平臺”、“職業技能培訓”他反復咀嚼著這些詞句。

一個前所未有的圖景在他腦海中逐漸清晰:老家那酸甜可口的沙果,如果能及時送入新建的深加工中心,做成沙果干、果脯、果汁,價值能翻幾倍;

家里和鄰居那些因為運輸不便而賣不上價甚至爛掉的綠色玉米、晚熟李子,如果能通過升級后的冷鏈網絡,快速直達大城市甚至南方的市場。

更重要的是,“開放生態”、“歡迎接入”、“扶持合作社”。

這意味著,他不是只能眼睜睜看著巨頭們玩,他或許有機會參與其中,成為這個龐大網絡的一個微小但活躍的細胞。

一個沖動而堅定的念頭攫住了他:回去!不再做這無根之萍般的北漂了!回家鄉去,利用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創業!

這個念頭一旦產生,就再也無法遏制。他幾乎是立刻打開了購票軟件,下單了周末回泉陽縣的火車票。

然后,他開始瘋狂地搜集一切與這個計劃相關的信息,研究農產品電商、冷鏈物流的入門知識,甚至在招聘網站上留意老家那邊可能相關的崗位信息——不是去找工作,而是去摸清人才需求和市場缺口。

周末,當他拖著行李箱,走出略顯陳舊火車站,看到前來接站、鬢角已花白的父親時,李默沒有像往常那樣先抱怨北京的辛苦,而是眼睛發亮地,一字一句地給父親講解那個宏偉的計劃,講深加工怎么提升價值,講冷鏈怎么保證新鮮,講電商平臺怎么直達消費者,講國家要培訓幾百萬人

“你看,”李默指著一條關于合作社扶持的條款,“咱們可以把幾家幾戶聯合起來,成立個專業點的合作社,統一標準,統一品牌。

果子下來,一部分好的走冷鏈鮮銷,一部分品相稍次的送深加工廠,再也不怕爛在地里了!我回來,就干這個!我懂點網絡,可以負責線上銷售和對接這些大平臺!”

父親聽著兒子滔滔不絕的規劃,眼神從最初的懷疑、不解,慢慢變得專注,甚至燃起了一絲久違的光亮。

他種了一輩子地,被豐收的煩惱折磨了一輩子,從未想過,有一天,國家會下這么大本錢,來解決他們這些農民最切身的痛處,而自己的兒子,竟然要借著這股東風回來大干一場。

“這這真能行?”父親的聲音有些顫抖,帶著期盼和不敢置信。

“爸,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是國家決心!只要方向對了,我們跟著努力,就一定能行!”

李默的語氣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我不指望一下子做多大,但至少,咱家的果子不能再爛在地里,咱村里鄉親的好東西,得讓更多人知道,賣出它該有的價錢!”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