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的初春,料峭寒意中終于透出一絲和緩的跡象。
前朝,在雍正帝鐵腕整肅下,八爺黨余孽被逐步清除,新政推行初見成效,朝局漸穩。
永和宮緊閉的大門,也終于對新帝開啟了一條縫隙。
她移居寧壽宮,正式接受“仁壽皇太后”的徽號,她終于默許了皇帝每月初一、十五的例行請安(雖態度依舊冷淡),也勉強接受了后宮妃嬪的集體朝拜(僅限于重大節慶)。
這份破冰,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極大地緩解了前朝后宮因太后拒封而帶來的巨大壓力,也讓紫禁城上空那令人窒息的陰霾消散了不少。
雍正帝冷峻的眉宇間,也難得地添了一絲輕松。
就在這氣氛稍緩之際,永和宮傳出一道影響深遠的懿旨:
“皇帝登基,后宮妃嬪多為潛邸舊人。為延綿皇嗣,充實掖庭,著令禮部主持,于本年春舉行八旗選秀。滿洲、蒙古、漢軍旗適齡女子,皆在候選之列。”
這道懿旨,既彰顯了太后作為后宮尊長的權威,也向天下昭示了新帝后宮的“開張”與新朝氣象。
更重要的是,它為各方勢力——無論是急于穩固地位的后宮舊人,還是渴望攀附皇權的前朝新貴——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力場。
選秀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
禮部緊鑼密鼓地籌備,各旗參領忙碌地遴選上報適齡秀女。
紫禁城內,潛邸舊妃們心思各異:
皇后宜修端莊持重,主持選秀大局,心中卻在默默評估著哪些秀女可為己所用,哪些又可能成為新的威脅。
華妃年世蘭聽聞選秀,妒火中燒。chapter_();
她雖得協理六宮之權,但無子嗣始終是心頭大患。
她盤算著如何借選秀之機,打壓潛在的對手,更要嚴防有家世背景的漢軍旗女子入選分寵。
至于文鴛撫摸著高高隆起的腹部,心中五味雜陳。
選秀意味著將有更多年輕貌美的女子進入后宮,分薄皇帝的寵愛。
但她更清楚,自己此刻最大的倚仗和任務,是平安誕下腹中的龍裔。
她告誡自己靜心養胎,暫不理外事。
齊妃、懋嬪、裕嬪等或憂心失寵,或冷眼旁觀,或如曹貴人、芳貴人般自顧不暇(兩人月份也漸大)。
八月初三,黃道吉日。
紫禁城神武門內外,香車寶馬絡繹不絕。經過層層篩選的八旗秀女,身著統一旗裝,在太監的引領下,按旗籍序列,步入御花園,等待帝后及太后的最終閱選。
空氣里彌漫著脂粉的香氣和少女們緊張期盼的氣息。
御花園欽安殿前,帝后并坐,華妃、齊妃等高位妃嬪分坐兩旁(景妃因月份太大,皇帝便沒讓她來)。
秀女們五人一組,依次上前行禮,太監報上家世姓名。
雍正帝神色端凝,目光掃過一張張或嬌羞、或緊張、或故作鎮定的年輕臉龐。
太后和皇后面帶溫和笑意,偶爾與皇帝低語幾句。
華妃年世蘭則眼神銳利如刀,挑剔地打量著每一個秀女,尤其對容貌出挑者,目光更是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