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載光陰,如白駒過隙。
大夏國在李莫愁與楊康及一眾股肱之臣的治理下,迎來了真正的黃金發展期。
境內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倉廩充實,人口滋生。
休養生息的政策結出碩果,國力之強盛,遠非立國之初可比。
而長江北岸的蒙古帝國,在經過內部權力交接和休整后,新一代的統治者終于按捺不住擴張的野心,再次磨刀霍霍,揮師南下,意圖一舉踏平這個心腹大患。
狼煙再起,戰鼓震天。
然而,這一次,大夏國已做好了萬全準備。
面對蒙古的洶洶來勢,大夏朝廷沒有一絲慌亂。
李莫愁坐鎮臨安,總攬全局,保障后勤,穩定民心。
而統兵大任,毫無懸念地落在了“武圣”楊康肩上。
此時的楊康,已非昔日那個需要李莫愁庇護的青年。
多年的軍旅生涯和帝王歷練,讓他成長為一位沉穩果決、深諳兵法的杰出統帥。他深知此戰關乎國運,毅然決定御駕親征。
大夏國經過八年擴軍整備,常備軍已超過七十萬。
楊康留下二十萬精銳鎮守長江防線及各處要地,親率五十萬百戰雄師,號稱“北伐王師”,浩浩蕩蕩,北渡長江,主動迎擊蒙古大軍!
這場決定華夏命運的決戰,在中原大地激烈展開。
楊康用兵,既有《孫子兵法》的奇詭靈動,又融合了多年為帝的堂皇正大,更從《武穆遺書》及歷代兵法中汲取了無數智慧。
他們不再單純倚仗城防,而是大膽與蒙古鐵騎進行大規模野戰。
利用改良后的軍陣、精良的鎧甲兵刃、以及部分初具雛形的火器配合,夏軍步兵方陣硬生生抗住了蒙古騎兵的沖擊,而大夏精銳的騎兵部隊則在楊康的親自率領下,側翼突擊,屢建奇功。
對于蒙古重兵防守的城池,楊康采取穩扎穩打的策略,利用工部尚書徐方督造的各種先進攻城器械,逐步蠶食。
同時,發揮內線作戰優勢,切斷蒙古軍隊的補給線。
北伐軍所到之處,深受被蒙古統治多年、苦不堪言的中原百姓簞食壺漿以迎。
大夏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與蒙古軍的燒殺搶掠形成鮮明對比,使得收復失地的過程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許多地方甚至傳檄而定。chapter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