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以及后來非常長的一個時期內,所采用的馬車都是兩個輪子的。無論是一匹馬拉車,還是兩匹馬,四匹馬,那些馬車都是兩個輪子的。這樣的馬車優點是機動、靈活,同時能適應各種不好的路況。像春秋時的戰馬戰車,就是這種形象。而李秋這次定制的馬車,都是四個輪子的。每個輪子的軸承,車輪,以及輻條,連接處等等,都盡可能的引入了鐵制結構。變得更加結實。這四輪馬車,優點尤為突出,會大幅度的提升運載率。缺點當然也有,對路況的適應能力較差,相對不夠靈活。在古代,沒有大量應用四輪馬車,倒不是說技術難點。更多的原因是當時的生產力落后,用不著四輪馬車那么大的運載量。就連兩輪的馬車,車轍間的距離才1.35米,很窄。連兩個輪的馬車運載率都用不完,就更不用說四輪了。這薊州、平州兩州,是交由薛仁貴負責的。薊州的馬場和林場,相對容易管理,每天都是按部就班,這里的官吏也都是盡心盡責,所以薛仁貴的主要精力全用在平州那邊。當李秋帶人來到這里后,薛仁貴無比恭敬的鞠躬施禮,拜見師父。李秋點點頭,隨后又考察了一下他的武藝,進步不小,說明他這段時間武藝沒有落下。在平州,煤礦這邊的工作很穩定。由于后期加入進來的工人增多,煤礦的產量也隨之增大了不少。現如今在平州的地面上,已經堆起了幾座頗具規模的煤山。當李秋來到這里后,再三叮囑這些官員,切記防火和注意安全。一旦這煤山自燃了,那大家的心血可就白費了。在煤礦的幾十里開外,是新建立的焦炭工坊。這里按照李秋的意思開始生產焦炭。相對于木炭,這焦炭燃燒提供的能量和溫度,就要大出很多。對于這里產出的產品,李秋也有了交待。特等品,用木箱整齊的碼放好,這一次他要帶回長安去。上等品,供幽州城和各地州府使用。中等品,低價販賣給十三州的百姓們日常生活用。下等品,免費的供給給那些流民取暖用。總之在有了這么多焦炭和煤炭后,這十三州的冬天,也不再寒冷。人們過冬的難度,也較之前降低了太多。在磚坊這邊,李秋要求的特級墻磚,已經規規整整的碼放好,只待裝車。這一次返回長安,這些磚也是李秋準備帶回去的。最后,李秋來到了最為關心,也最為重要的鐵坊。在這里,一切基礎條件都已經具備。冶煉工藝,也已經越發的成熟。只不過,這里鍛造出來的鐵制品,生產生活用已經是綽綽有余。但是由此打造出來的武器,盔甲,依然是不能讓人達到預期的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