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己經穿越到這個時代己經大半個月,慢慢的習慣了,這天早晨天剛一亮就爬起床,洗臉拿柳樹枝刷牙,其實明朝己經有了牙刷,但是基本是官員和富戶才用得上。
陳燁最煩的是古人的長發,每天起床得束發,陳燁每次都要搗鼓一陣才能弄好,陳燁長相偏清秀,更像讀書人,陳燁量過身高,五尺西,明朝一尺約等于后世的33.3厘米,那么換算成后世的米為單位,約1.78米左右,算高個子,陳燁收拾利索就出門去。
趙中升己在門外等候,手里幾個包子,見陳燁出來遞過兩個包子說道:“那幾個泰西人基本都在宣武門外的玉虛觀那一帶活動,咱們先去找慶哥兒。”
因為是干監視工作,所以兩人都穿著便服,一邊吃著包子一邊往朝陽門方向走去,呃……不認識的誰知道這兩人是錦衣衛,現在看著更像街遛子兒,特別是陳燁因為不太會束發,吊著很多碎發,這形象太不正經。
與顏東慶會合,三人首接從崇文門出外城,到了外城往玉虛觀的方向走去,陳燁發現路上多了許多乞討的人,不解道:“怎么突然那么多乞丐?
看著像逃難的?”
趙中升答道:“平時也沒那么多,確實是逃難來到京城的,山東今年又是大旱,顆粒無收,不知道餓死了多少人,聽從山東青州回來的外探說,往京城方向路邊都是尸體。”
陳燁聽了只能嘆了一口氣,大明這十幾年真是多災多難,遼東兵災,陜西山東大旱,不時的還來場地震,百姓是苦不堪言,朝廷賑災經過層層剝削又能到百姓手里多少?
只能背井離鄉討活路。
一路無言到了玉虛觀附近,這里也聚集了大量難民。
陳燁看到不遠處的一個棚子,幾個外國人居然正在施粥,棚子里架著幾口大鍋,是他們要監視的對象。
陳燁向趙中升問道:“朝廷沒有設粥棚么,怎么這里這么多難民?”
趙中升撇了撇嘴答道:“朝廷粥棚鍋里的石子比米粒還多,我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