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軍事變革方面的優勢。
而李世民也察覺到了李建成的小動作,他加強了對凌逸塵及其身邊人的保護,同時也在宮廷內外散布消息,強調自己對大唐的忠誠以及對皇位的合法訴求,試圖贏得更多中立勢力的支持。
在文化領域,蘇軾的影響力持續發酵。
他與大唐的文人雅士們共同創辦了文學社團,定期舉辦詩詞創作大賽與文化交流活動。
這些活動吸引了眾多學子與文人參與,成為了長安城中的文化盛事。
在一次盛大的詩詞會上,蘇軾提出了“文以載道,革新大唐”的理念,倡導文人用筆墨描繪時代的變遷,反映百姓的心聲,同時也鼓勵他們接納新的思想與創作手法。
許多年輕文人受到啟發,開始嘗試創作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宮廷文學與山水田園詩。
這些作品在民間廣泛流傳,不僅提升了民眾的文化素養,也為凌逸塵的教育變革營造了更為寬松和積極的文化氛圍。
但文化的變革也并非一帆風順。
一些保守的老派文人對蘇軾的理念表示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傳統文學才是大唐文化的根基,不應被輕易改變。
這些人聯合起來,向朝廷上書,要求對文學社團進行限制,并指責蘇軾等人的行為是對大唐文化傳統的破壞。
李建成看到了這個機會,他在宮廷中支持保守文人的觀點,試圖以此來打擊李世民陣營中的文化力量。
李世民則針鋒相對,他借助自己在民間的影響力,為文學社團辯護,同時也鼓勵凌逸塵利用教育變革的平臺,培養更多支持文化創新的年輕一代。
凌逸塵意識到,要想真正化解這場文化紛爭,必須從根源上讓人們理解文化發展的多元性與必然性。
他在官學中開設了專門的文化史課程,講述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后世各朝代文化演變的歷程,通過歷史的案例讓學子們明白,文化是在不斷交流與融合中發展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