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才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的學生年級越高,越富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
這不禁讓人想起兩個故事:維特根斯坦是劍橋大學的著名哲學家穆爾的學生。
一天,著名哲學家羅素問穆爾:“哪個是你最好的學生?”
穆爾馬上說:“維特根斯坦。”
“哦,為什么?”
“因為在所有的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課時總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
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
有人問:“羅素為什么會落伍?”
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p>
還有這樣一件事,1979年6月,中美兩國互到對方的學校考察初級教育。
中國人見美國小學生連加減乘除還要掰指頭算時,卻大談發明創造,最后得出結論:美國初級教育己病入膏肓,可以預言,再過20年,中國的科技必將超過這個超級大國。
美國人發現北京、上海等地的小學生上課時除了老師發問,一般不輕易提出問題。
這些孩子每天7點鐘以前就匆匆趕往學校,晚上還要做很多家庭作業。
美國人也得出結論:中國的孩子勤奮刻苦,學習成績是世界上同齡人中最好的,可以預測,再過20年,美國在科技方面將遠遠落在后面。
20年轉瞬即逝,結果呢?
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養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比爾·蓋茨等100多位知識型的億萬富翁,而中國還沒有哪一所學校培養出了一名這樣的人才。
兩家的預言都錯了。
由此看來,沒有問題并不代表懂了、會了,而是代表思想僵化了。
反過來看,沒有問題才是真的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