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的影響,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細節,這可比討論現代大學有意思多了,您有沒有興趣聽聽?”
消息發出去后,我默默祈禱胡玲玲能被這個話題吸引,暫時放過對我身份的追問。
過了片刻,手機屏幕亮起,胡玲玲回道:“行啊,看你能說出什么門道,不過,別想用這個轉移話題,你的學歷問題,等會兒還是得老實交代。”
我長出一口氣,心中稍安,至少暫時穩住了局面。
于是,我清了清思緒,憑借著自己對唐朝的深刻記憶,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起科舉學子們的艱辛求學路、考場中的風云變幻,以及高中后的榮耀時刻。
“胡小姐,您知道嗎?
在唐朝,若想踏上科舉之路,那學子們自幼便要埋頭苦讀西書五經,寒來暑往,從不敢有半分懈怠。
就拿那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家中即便貧寒,為求一書,也要翻山越嶺,去鄰村借閱、抄錄。”
我手指飛快地在手機屏幕上敲打著,試圖將那古老歲月中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出來。
不一會兒,胡玲玲回復道:“聽起來是夠艱辛的,不過這西書五經在唐朝科舉里占比如何?
考試形式又有哪些特別之處?”
我心中一喜,看來她是真對這話題感興趣,便趕忙回道:“唐朝科舉,明經科對西書五經的考查頗重,需對經文及注疏爛熟于心,以帖經、墨義之法考核,帖經就如同咱們如今的填空,考察對經文的背誦,墨義則是要求考生筆答經義,闡述對經典的理解。
進士科呢,更重詩賦文采,考場之上,限時作詩賦各一篇,既要韻律優美,又得文意深遠,多少才子為這兩篇佳作,絞盡腦汁,一夜白頭的都有啊!”
胡玲玲很快發來一個驚訝的表情,接著問:“一夜白頭?
有這般夸張?
那要是高中進士,又當如何?
真像傳聞那般,一步登天?”
“雖說不是一步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