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這時,小芳主動提出調離。
臨走前,她紅著眼睛對年輕人說:"等風聲過去了,我再回來找你。
"但他們都知道,在那個年代,很多暫時的分別最終都變成了永別。
工作上的打擊,感情上的挫折,讓年輕人的心情越發低落。
他開始經常一個人坐在工廠后院的老槐樹下,望著天空發呆。
有時候,他會想起在朝鮮戰場上的日子。
那時候雖然艱苦,但目標明確,同志情深。
而現在,他卻感到迷茫和困惑。
1963年,國家開始調整國民經濟。
工廠的生產逐漸回到正軌,但年輕人發現,周圍的人都變得小心翼翼,做事之前總要先想想政治影響。
那種勇往首前的革命精神,似乎正在被一種新的東西所取代。
這一年,年輕人的老戰友李強突然被調離原來的工作崗位,改任了一個清水衙門的閑職。
傳言說他在運動中"站錯了隊"。
李強來向年輕人告別時,臉上帶著苦澀的笑容:"老弟,看來我們這些打仗的人,不太適應和平年代啊。
"年輕人看著老友消瘦的背影,突然意識到,他們這一代人,也許正在經歷著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對手不是外敵,而是時代的巨輪,是思想的轉變,是生活方式的改變。
工廠里,年輕人開始注意到一些新的變化。
一些年輕工人不再滿足于單純的生產勞動,他們渴望學習文化知識,向往城市的新生活。
而老一輩工人則常常感嘆:"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我們那時候是怎么過來的。
"1964年春天,工廠組織參觀市里的工業展覽。
年輕人看到了許多新式的機器設備,聽說這些都是國家自己研制的。
他突然明白,國家確實在進步,只是這個進步的過程充滿了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