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漢昭烈帝劉備筆趣閣 第104章 (第1頁)

道:“秦雖憑武力一統天下,但其統治嚴苛,賦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民心乃秦二世而亡之根本。

依我看,治國應以民為本,施行仁政,方能長治久安。”

公孫瓚聽后,對劉備的見解大為贊賞,自此二人情誼愈發深厚。

劉備與劉德然亦交情匪淺。

劉德然出身富貴,其父劉元起賞識劉備的志向與氣度,常慷慨資助其學業,待之如親子。

劉備感恩戴德,與劉德然相處融洽,毫無嫌隙。

他們一同學習、生活,學業上交流心得,生活中相互照顧,共同度過許多美好時光。

在盧植的教導與同窗的砥礪下,劉備不僅學業精進,在人際交往與領導能力上也得到極大鍛煉。

他為人真誠重義,不論對方出身貴賤,皆一視同仁。

同窗有難,他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或在學業上答疑,或在生活中解難,因此在書院威望頗高,備受眾人敬重。

書院常舉辦學術活動,其中學術論道大會最為隆重。

論道之日,各學派學子齊聚,各抒己見,辯論激烈。

劉備作為儒家代表,與法家、道家等學子展開思想交鋒。

他引經據典,從儒家經典中闡述“仁政”思想,主張君主以德治國,關愛百姓,重視民生教化,以達社會和諧。

面對質疑,他從容應對,邏輯嚴密,言辭懇切,贏得眾多學子的掌聲與贊譽,聲名遠揚。

除書院學習,劉備還常與同窗出游,訪遍山川,拜訪賢達。

他們漫步山林,聆聽自然之聲,體悟天地規律;長途跋涉,拜訪隱居賢士,聆聽教誨,汲取智慧。

曾聽聞深山老者精于兵法,他們不辭辛勞前往拜訪。

老者見其求學心切,便毫無保留地分享研究心得,講解經典戰例。

劉備等人全神貫注,積極探討,此次拜訪讓他們對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