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里的人都很忙碌,以前的乞丐都被收攏了起來,好手好腳的要去讀書掃盲,然后被分配或自己找個活干。
缺胳膊斷腿的,只要能動,也有活給他們干。
于是錢陽縣莫名就變得格外干凈起來——乞丐不見了,老人們得到了清理大街的工作,年輕人們不是急著上課,就是急著考試,上午忙完了,下午就要去做活。
活多得要命,最累的是修路。
但修路的工資很高!待遇也很好!
不像朝廷,修路都是征丁,除了一碗豆子糊糊外什么都沒有,累死了連點補償都拿不到。
那些沒有家小的壯年漢子們很愿意干這個活。
畢竟修路包一日三餐,還有工資拿。
不過他們一旦開始工作,就發現修路和他們想的完全不同。
以前修路,不過是把大塊的石頭搬開,把土夯實了。
但現在修路,夯地只是基礎,夯完地要鋪設竹筋,兩邊立上木板,然后澆筑水泥。
有些家里窮的女人也在修路,不過由于力氣不大,所以基本都被分配去了調配水泥,學起來也不難,幾天就能出師,然后上崗。
原料都是從村子里被運來的,要將生料和熟料攪拌好,才能拿去澆筑。
“這個水泥,成本不低呢!”工頭吃飯的時候和工人們說,“幸好咱們自己有鐵礦,否則哪里去找生料?怪道阮姐說水泥鋪路是虧本買賣。”
鐵礦渣可也是能煉鐵的,為了鋪路,只能將它們打成粉了。
有膽子大的工人問:“既然虧本,怎么還要鋪?”
他們修的不止是一條路,而是要將錢陽縣和它管轄的村鎮連接起來,阮姐原先的村子也要連。
耗時耗力,但工人們看不到什么好處。
并不覺得路通了有什么用。
“你們還沒學到這兒來?”工頭,“也是,你們畢竟讀書晚。”
“反正有句話你們記住,要想富,多種樹來多修路!”
“你們想想,縣城里的鹽賣去村里要漲多少錢?”工頭,“漲五文都算好的了,漲十分才是正常,為什么?就因為路難走,路上還要消耗許多。”
“這些人力和消耗的成本,最后都要轉嫁到村里人頭上。”工頭,“從錢陽縣到三棒子村,用腳走要走一天一夜,牛車要五個時辰,騎馬倒是只用兩個時辰,可小商小販,誰買得起,或者租得起馬?”
“這路修成了,村里人來縣城做工,進廠就容易得多,賣菜也容易,縣城和村里都得方便,這不是好事?”
這么一說,工人們就懂了,哪怕不懂的也知道修路是好事了。
“可村里人來了,那不是要和我們搶活干嗎?”年紀輕的男人小聲說。
工人笑道:“哈!你們還擔心沒活干?活只會越來越多,多得干不完!所以阮姐才要叫女人們也出來干活,否則你們吃的喝的穿的,都要像以前一樣貴!”
說起女人們,工人們都有些扭捏。
阮姐來了以后,護衛們日日巡邏,女人們也被強行要求去上課,他們才發現縣城里,竟然有這么多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