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第987章 (第1頁)

高考的恢復,對于數百萬深陷迷茫的知青而言,不亞于一道劃破漫漫長夜的曙光,是一次真正改變命運的“救贖”。

在此之前,知青想要返城,政策嚴格,除了極少數人通過病退、招工或關系離開農村,大多數人看不到回城的希望。

而且日復一日的體力勞動,使得他們過去所學的知識毫無用武之地,夢想和才華被埋沒在田間地頭。

在城市沒有工作,在農村難以安身,成為被“懸置”的一代。

高考恢復,提供了一條前所未有的、憑個人努力就能實現的、公平公正的離開農村的途徑,不看出身、不看關系,只看考試成績,這為無數沒有背景、只有知識的知青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但是,這一次高考,也是錄取率最低的一屆,近六百萬報名參加高考,但最終錄取的人數不足三十萬,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五。

家里人都知道楊悅姐弟倆正在復習,準備高考,平時在家里都盡量保持安靜,不打擾兩人。

下河村,報名參加高考的,不僅僅只是知青,還有村里其他不少年輕人。

楊滿福兄弟倆,對家里的孩子,那都是只要你要讀書,就一直供你讀,直到高中畢業,所以,僅僅只是兩家,就有三個人報名參加高考。

還有大隊長家的大孫子,也報名參加了高考,雖然僅僅只是初中畢業,但也想去試一下。

高考恢復的政策,還有一個革命性的突破,就是打破“唯成分論”,不再僅僅因為家庭出身就剝奪一個人的考試權利,這與“推薦工農兵上大學”制度有本質區別。

招生規定中,明確寫道:“招生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

家庭出身不再是“一票否決”項,考察重點從“你的父母是誰”轉向了“你本人表現如何”。

這扇門的打開,給了無數出身不好但渴望求學的青年一線希望。

但是,這個“本人表現”的評價,就落在了一些村干部,基層干部的手里。

很多思想保守的干部仍然沿用舊標準,認為招收“黑五類”子女是“政治錯誤”。

所以,一些“黑五類”子女,不要說是報名參加高考了,就連拿到報名所需的介紹信都不可能。

這天,楊齊下班回來,從布包里掏出一疊油印資料:“這是我托人弄來的資料,你們抓緊時間做做看。”

“謝謝大哥。”楊悅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接過來,紙張上還帶著油墨的清香。

“好了,趕緊去看看,不會的題目,可以問問小旭,特別是數學,這是你的弱項,多問問他。”

與此同時,其他準備高考的年輕人也在各顯神通,天不亮就起床來看書,挑燈夜讀到凌晨,都是常態。

誰不想考上大學,改變命運?

考上大學,不僅僅畢業后包分配,讀書期間,不僅僅不用交什么費用,學校還會給你發補貼。

不少通過高考,考進大學,但已經結婚生子的知青,就是靠著學校發的補貼,來養著在農村的親人。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